踏青,又称春游,古时还叫探春、寻春,指的是春天到野外去游玩,这个习俗由来已久。
早在先秦时期已蔚然成风,青年男女换上春装,倾情相约,踏青赏景,拜访春天,祈求幸福。
早春时节,宋代词人王观外出踏青时,看到天气的变化以及姑娘们的踏青活动,触动了他的滚滚词情,于是提笔写下了这首《庆清朝慢·踏青》。
《庆清朝慢·踏青》
王观〔宋代〕
调雨为酥,催冰做水,东君分付春还。
何人便将轻暖,点破残寒。
结伴踏青去好,平头鞋子小双鸾。
烟郊外,望中秀色,如有无间。
晴则个,阴则个,饾饤得天气,有许多般。
须教镂花拨柳,争要先看。
不道吴绫绣袜,香泥斜沁几行斑。
东风巧,尽收翠绿,吹在眉山。
这首词的大意是:
春神东君吩咐春回大地,细雨成酥,寒冰化水。
又是谁用轻暖赶走了尚未消尽的寒意?还是穿着鞋面绣有双鸾的绣花鞋,一起结伴野外踏青去好。
在烟雾弥漫的郊野,看到的优美的景色均在若有若无中。
天一会儿晴,一会阴,晴晴阴阴间杂着,变化万端。撩动花儿,拨弄柳丝,争先恐后。
一不小心脚踏进泥淖里,泥浆得罗袜斑斑点点,惹得姑娘们紧锁眉黛,
恰是乖巧的春风,收尽满川翠绿,都吹到她们的眉毛上。
这首词咏踏青,调雨、催冰,将轻暖,点破残寒,将春意完全赋予动态,显示出自然的运动和春情衍生的过程。
接着写踏青。平头鞋子小双鸾,突出踏青主题的主要描写对象,将踏青女士们融入烟郊似有似无的秀色中。
雨润如酥,冰霜消融,这一切显示出春天来了!
“酥”,酥油,形容春雨的可贵。也表示出春雨绵绵,有一种滑腻感。
词人说这春雨飘洒,冰融为水,是东君的“分付”。古称司春之神为东君。
残寒去了,轻暖来了,仍是“东君分付”的结果,但用“何人”的问语,似更亲切。
在层层的铺叙下出现人物:趁着轻暖的天气,姑娘们穿着绣有鸾凤的鞋子,结伴到郊外去了。
这时他们看到的是: “望中秀色,如有无间。”这里总括阳春烟景为“秀色”,既简练,化用诗词句尤不见痕迹。
过片三句运用口语,生动地描绘出天气的变化,活泼而有意趣。
阴晴不定的天气喻示着姑娘们情绪的阴晴不定。
撩花拨柳的动作,写出了她们一览春色的急切心情。
香泥斜沁几行斑的细节,则从侧面表现了她们只顾看花觅柳、忘情地欢笑,却一不小心脚踏进泥淖的懊恼。
她们笑容顿敛,双眉紧锁。词人以东风巧,尽收翠绿,吹在眉山的比拟,略带风趣地写出了姑娘们一瞬间尴尬的神情。
全词在铺叙与描写的技巧、手法上继承和发展了柳永的艺术表现方法,而在内容上又富有生活气息,读来令人耳目一新。